“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只要一说到赵高,就像谈到秦桧一样,很有些嘴里吃了苍蝇的感觉。如果在中国历史上选一个最标准的奸臣,那一定非秦桧不可,而如果选一个最标准的小人,那一定非赵高莫属。小人有的奸诈、凶残、阴险、毒辣、贪婪,他几乎全部具有,赵高的小人嘴脸最具标本意义。
小人的地位不一定卑微,但是人格一定不会高贵;小人的识见可能浅陋,但是手段不一定就不高明。赵高就是一个很高明的小人。“小人得志便猖狂”,他逐步走上左右朝政、一言九鼎的高位,以致能够指鹿为马,玩二世皇帝于股掌之上,就是他高明的有力证明。
“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赵高既不知自己的父亲是谁,母亲又被处死,而且他和他的弟兄从小就被施以宫刑。这样的身世是十分凄惨的,很值得同情。与以后的很多太监一样,由于“食色性也”的人生两大需要被活生生阉割扼杀了一大需要,再要他有正常人的心理与思维那未免太高看了人这种高等动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自己被宣布不能有男人之爱了,也一定难再有正直、善良等等美好的品格与情感,而且也许还会有反社会甚至反人类的思想倾向。赵高在秦宫中渐渐长大,正是屈辱与卑微,使他变得精明强干,能力超群,也工于心计。因为表现出色,他竟得到了秦始皇的垂青,被委以中车府令的重任,成为皇帝近臣,并做了皇子胡亥的老师。
网络配图
赵高的心志很高,他像吕不韦在沦为赵国人质的赢异人身上投资一样,也未雨绸缪,在秦始皇最喜爱的儿子胡亥身上下工夫,投入情感、精力与才智。他尽心竭力,勤勉侍奉,既博得胡亥的欢心,又得到皇帝的偏爱,以致身犯死罪也被皇帝法外施恩。
喜欢出游的秦始皇突然病死沙丘。沙丘政变的主角赵高终于抓到了一次值得孤注一掷进行政治赌博的机会。
此时,他手里掌握了两大重要政治资源,一是皇帝的临终诏书,二是传国玉玺。而皇帝驾崩只有几个人知道。他明白,一旦让扶苏做了皇帝,他不仅永远不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更不可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还很有可能被投进监狱或处死。谁能保证扶苏集团的蒙氏兄弟不会秋后算帐?他是胡亥的老师,自然知道胡亥此人的可控,所以他没怎么想就清楚应该怎么行动。他知道要改天换地,当务之急是做好胡亥和李斯两个人的工作。得到胡亥的首肯,是很容易的事,即使他不对胡亥进行“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等苦口婆心的劝导,胡亥也一定会言听计从。而对李斯的统战最为关键,这个堡垒也最难攻克,是他最大的战斗。李斯作为秦始皇的铁杆干将,是很忠心的。其学识之渊博、头脑之精明、政治经验之丰富,都是他很难对付的。但是赵高明白,是人都有弱点,他与李斯共事多年,很清楚李斯的软肋所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对李斯展开了凌厉的攻势。这番攻势可谓步步为营,切中肯綮。他话语滔滔一针见血,与后来三国时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有得一比。李斯最终妥协,成为自己的同谋。于是矫诏立胡亥为太子,赐扶苏与蒙恬自尽。
网络配图
赵高惊人的果敢、缜密的策划、过人的胆识,在这场政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他对人情的体察,人性的把握,达到如火纯情的地步。他洞悉几个与大变有利害关系的人的品格:扶苏是孝子,蒙恬是忠臣,他们即使对诏书感觉意外,也不敢违抗。扶苏不是马上自杀了吗?蒙恬不是很快交出兵权了吗?换作两人像他一样小人,手握重兵,不甘就范,那历史就不会沿着后来的轨迹发展了。如果不是对扶苏蒙恬的了解,谅他也不会盲目地冒险。
李斯在沙丘政变中暂且保住了丞相高位,但是不久之后,他就悔青了肠子。自胡亥为帝以来,做了中书令的赵高三言两语就把秦二世哄得深居禁宫,连宰相大人也见不到庐山面目。赵高很快一手遮天,先将皇亲国戚杀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随后将重臣忠臣弄得零零落落。最后把魔爪伸向了曾经的合作者李斯,自然也是置之死地而后快。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于是就有了赵高计杀李斯的一幕。令我们既对李斯的悲惨叹息不断,也对赵高的残忍痛恨不已。
他先是对李斯说,关东群盗猖獗,而皇帝又急着征发劳役修建阿房宫,自己想劝谏却职位卑贱,而这却是君侯的份内之事,您为什么不劝谏皇帝呢?李斯早被封锁了与皇帝接近的通道,一听能够见到皇帝,当然很高兴,哪想到是赵高在设置陷阱?赵高说,我给您找机会,等皇帝一有空闲,我就马上通知你。李斯就急切切的等着通知。好不容易终于见到了皇帝,每次却都在二世欢娱之时。这使得二世大为光火:“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奏事”。这样的不满当然立即被赵高加以利用,煽风点火大献谗言应该是早就准备好了腹稿的。他对二世说起沙丘政变李斯并未得到好处,想封王,其子是三川郡守,陈胜造反与其放任有关,有通敌嫌疑。于是二世想也不想就派了赵高去查办,赵高当然如获至宝,别人拿着鸡毛还要当令箭,他这是正正当当奉了皇帝的旨意,自然名正言顺地将李斯下于狱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后来的秦桧可以以莫须有的罪名处置岳飞,作为精通刑狱的赵高搞点口供岂不易如反掌?历代的后人进行刑讯逼供,很有可能就是从赵高这里借鉴来的。
孔子在他不多的言论中,提到君子与小人的次数是相当多的,足见他对小人的重视,他不厌其烦地教育大家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在这里,我也提醒大家一定要当心小人作怪,君子可欺之以方,而小人却不可得罪。大到一个国家,小人当道,必然祸国殃民;小到每个个人,与小人交,会祸及自身。得势的时候,小人是引诱自己堕落的危险分子;失势的时候,小人则会毫不犹豫地对自己落井下石。
网络配图
历史给苦难的中国提供这样一个千古小人,让战乱再一次降临到人民头上。赵高以乱臣贼子与阴谋家的形象载入史册,其导演的“指鹿为马”,也成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同义语。他在使自己达到权力顶峰的同时,也使一个强大的秦王朝在短短十五年之内神奇地迅速灭亡,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高明”。
从赵高的身上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阴暗性格的形成,与其被扭曲的人性有密切关系,也脱离不了他生存与生活的环境。作为阉奴,连做人最起码的尊严都被剥夺了,其身心所遭受到的摧残是深重的;以卑贱的身份生活在当时最显贵的皇宫之中,精神上的压抑也是沉重的。所以他才处心积虑,使自己的才智在某些方面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别人看来,他的小人之举是不正常的,但从他的角度来看,则太正常不过。如果他始终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那当然只能隐忍,而一旦时机成熟,能够“扬眉吐气”,他就会把别人曾经施加给他的痛苦加倍地奉还,把内心的怨毒转化为疯狂的报复,这是可恨的,可怕的,却也是可悲的,可怜的。
一个人性格的悲剧,有时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可见,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有多
历史上的赵氏孤儿是谁的后代?赵氏孤儿是真实的历史吗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赵氏孤儿案的相关历史,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影视作品中,赵氏孤儿这一名称都是经常被提起的,元代张君祥写了赵氏孤儿这一出元杂剧,而后来的京剧里更是有搜孤救孤和赵氏孤儿这两出戏,可见赵氏孤儿这一案件是很能获得观众共鸣的,那赵氏孤儿作为纯粹的故事到底再讲什么内容呢?
赵氏孤儿讲的是奸臣屠岸贾因为与权臣赵盾不和,最后在掌权后诬陷赵氏宗族将将赵家满门屠戮,最后仅剩下赵氏孤儿在赵家门客程婴的保护下死里逃生,在十八年后被告知真相后亲手血刃杀父仇人报仇的故事,这里说的当然只是故事梗概,毕竟今天要讲的是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赵氏孤儿——赵武。
这里先顺便把历史上的真正的赵氏孤儿案还原一下,赵氏祖先赵衰从晋文公流亡时期开始跟随,后来列为上卿,但赵氏宗族的势力却在晋文公去世后开始逐渐膨胀,到了赵氏孤儿的爷爷赵盾弑君案达到顶峰,后来在晋景公时又发生了赵氏孤儿的母亲寡居通奸案,赵氏宗族在此事处理上的跋扈终于惹恼了赵氏孤儿母亲的哥哥,也就是在位的景公,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然后赵氏宗族基本上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基于残存的一点对赵氏的一点好印象,他留下了自己的外甥,也就是赵氏孤儿,让他重新组建一下他的家族,就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开始挑起了这根重担,不过在历史中确实没有王子复仇记一类精彩的情节,毕竟故事终究只是故事,而这一历史事件真正的名字叫做下宫之难。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后来的后唐皇帝李存勖说过“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一眨眼几十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去了,此时的晋国今非昔比,属于赵氏宗族的时代又来了。
晋厉公时期,韬光养晦的赵武开始入仕,完成第一次人生晋级,后来晋厉公被上卿所弑,晋悼公上位,开始决定用新人来制衡旧公族,而赵武成了首要人选,最后被任为卿,完成了又一次晋级,后来赵武因与盟于郑有功,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而后来这位雄才大略的晋悼公(很可惜最后染病而亡晋国彻底丧失了像秦国那样在未来统一天下的可能晋国在其死后开始分裂)更是一手操办了六卿的排序,赵武位列第三,赵氏的光辉有重新回来了,而此时的赵武才三十出头。
或许至此赵武幼年饱受的欺凌,入仕时内心的彷徨挣扎,待在君主身边伴君如伴虎的恐惧……所有的这一切赵武都忍了下来,最终修成正果,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赵氏孤儿赵武,根本不可能会有后来的六卿赵氏,后来三分晋国的赵籍,甚至后来威震天下的赵
- 上一篇:历史上的甄嬛是什么样子的-皇后为什么害甄嬛 [2024-09-24]
- 下一篇:历史上的昭碧霞-碧霞屈原后续-沁园和海尔迅达净水器谁好 [2024-09-24]